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七夕:这样发,遇见浪漫,遇见美


金风入树千门夜,银汉横空万象秋。

走过季节转角,我们迎来了秋天的第一个节日——七夕。

多少等待,多少思念,都在这一夜圆满;

多少浪漫,多少欢乐,都在这一夜发生。

天上良宵,人间佳节,遇见浪漫,遇见美。


络角星河菡萏天,一家欢笑设红筵。

应倾谢女珠玑箧,尽写檀郎锦绣篇。

香帐簇成排窈窕,金针穿罢拜婵娟。

铜壶漏报天将晓,惆怅佳期又一年。

——罗隐《七夕》

罗隐这首诗最大的特点便是画面的切换。

时而写天上,时而写人间,相互对立,又相互融合,共同构成了一幅浪漫唯美的七夕风俗图。

七夕之夜,荷花未老,香气犹存。

牛郎织女,一年一度,终得相会。

然而诗人却没有描写他们互诉衷肠的情景。

他笔下的牛郎织女,此时正在银河边上共赏荷花。

这是多么唯美又浪漫的画面,完全没有那种一年只见一次的幽怨哀愁。

而此时的人间呢?

铺着红绸的桌面上,摆满了瓜果,一家人正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。

才子佳人们吟诗作赋,书匣子里很快便装满了锦绣诗文。

接着颈联画面一转,又回到了天上。

词人也没有刻意描绘牛郎织女恩爱的画面,只是以“香帐”这个意象,引人遐想。

牛郎织女在相会,而人间的女子此时穿针引线,对着织女星乞巧。

不知不觉中,一夜便过去了,牛郎织女又要分别。

下次相会,还需再等一年,心中难免惆怅。

其实,不止是七夕,其他佳节又何尝不是一年一度?

珍惜当下,乐其乐,尽余欢,如此便好。


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

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

——林杰《乞巧》

“乞巧”是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,七夕的别名“巧夕”、“巧节”便是由此而来。

乞巧的形式有很多,例如穿针、投针、喜蛛应巧等等。

其中最常见的便是穿针,所穿之针分为五孔、七孔,甚至九孔。

这一习俗起源于汉朝,魏晋时已十分普遍,及至唐朝,更加盛行。

唐玄宗曾专门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,每逢七夕便举行盛宴,令妃嫔月下穿针。

又有歌舞表演,十分热闹,宴会一直持续到天明。

这首《乞巧》的作者林杰是唐朝人,自幼便有神童之名,可惜17岁那年便去世。

生平仅留下两首诗,这首《乞巧》传闻是他幼年时所写。

“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”,宛如大白话,将穿针乞巧的场景描绘得极为盛大,

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

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。

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

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。

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

——秦观《鹊桥仙》

在各种版本的传说中,牛郎织女是一对被拆散的恩爱夫妻。

所以古人吟咏牛郎织女,总摆脱不了离愁幽怨。

但秦观这首《鹊桥仙》却不一样,开头三句便推出了一个十分广阔、浪漫、唯美的镜头。

秋日的夜空,澄澈明净,纤云四卷,变幻着各种姿态;

流星飞逝,灿然可见,仿佛在诉说着什么;

就在这一夜,牛郎和织女渡过辽阔的银河,在鹊桥上相会。

虽然他们一年只见一次,但是两人间真挚高洁的感情,远胜世俗中那些貌合神离的夫妻。

“金风玉露”最早出自李商隐的《辛未七夕》,以风露指代秋天的景物。

但是因为秦观这首词太出名了,后来又衍生出了男女相会缠绵之意。

移诗入词,浑然无迹,甚至反超原诗,正见词人笔力不凡。


上半阕描写的是两人的相会,下半阕又从离别写起,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。

“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”,这两个四字短语的比喻,看似平常,却将两人相遇的缱绻情意,分别的复杂心绪刻画得极为精到。

按照传统套路,两人在鹊桥上相遇时有多欢喜,分别时便有多愁苦。

然而秦观这里却突破了藩篱,不写离愁别恨,反而安慰世人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

就像顾城所言:你在我身边也好,在天边也罢,

想到世界的角落有一个你,觉得整个世界也变得温柔安定了。

-END-